本所簡介
壹、組織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以下簡稱本所)成立於民國 67 年 11 月 20 日,前身為臺灣省地質調查所,職掌全國地質調查工作,將地質科學與國家之經濟發展、國土規劃、資源開發、環境保育及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等議題密切結合,提供政府與民眾多元的地質資料、資訊與知識。
本所為全國唯一從事地質調查之政府機關,設立 6 個地質業務組室及 4 個行政支援單位,施政組織配合社會發展脈動適時調整。
中央地質調查所組織圖
所長 Director-General
副所長 Deputy Director-general
主任秘書 Chief Secretary
綜合企劃室 Planning Office
地質業務綜合規劃與管考;執行地質法;地質敏感區審議公告作業
Geological affairs planning and assessment; Geology Act enforcement;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Deliberation and announcement
區域地質組 Regional Geology Division
地質圖幅編制;火山活動調查與觀測;地質遺跡地質敏感區劃定與檢討
Geological mapping;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volcanic activity; Delineation and review of Geoheritage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構造與地震地質組 Active Tectonics Division
活動斷層調查與觀測;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劃定與探討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active fault; Delineation and review of Active Fault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資源地質組 Geological Resources Division
能源、礦產、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與檢討
Investigation of energy, mineral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lineation and review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環境與工程地質組 Environmental & Engineering Geology Division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調查研究;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與檢討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Delineation and review of Landslide/ Landslip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地質資料組 Geological Information Division
成果出版及資訊系統建立;全國地質資訊蒐集及資料庫建立;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建置
Public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databas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geological data; Buliding Ge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inquiry system
秘書室 Secretarial Office
文書、庶務管理 Management of documents and general affairs
人事室 Personnel Office
人事業務 Personnel affairs management
主計室 Accounting Office
歲務會計統計 Accounting and statistical affairs
政風室 Civil Service Ethics Office
政風業務 Civil service and ethics affairs
貳、業務與職掌
本所將地質調查業務大致劃分成基本地質、資源地質及地質災害等三大方向,含括地質圖測製,以及礦產、能源、水文、斷層、火山、環境與工程、山崩等多面向探勘工作。
為因應國家發展需要,80 年代起積極推動地質工作立法,促使「地質法」於 100 年施行,本法第一條明示健全地質調查制度,建立國土環境變遷及土地資源管理之基本地質資訊;其授權公告地質敏感區等作為,領先世界。
民國 66 年通過的法定職掌:
一、地質調查及各類地質圖之編製事項。
二、各種基本地質科學之研究事項。
三、工程地質、地下水地質及各種應用地質之調查、研究與服務事項。
四、國內外能源及礦產資源之調查與探勘、開發之協助事項。
五、各種天然地變發生之研判及預防事項。
六、地質標本及地層岩心之蒐集、研究與管理事項。
七、各種地質調查、研究報告之編纂、出版及供應事項。
八、地質調查、研究計畫之擬訂及國內外地質業務之聯繫與合作事項。
九、其他有關地質調查、研究事項。
參、基本地質調查研究─深入野外探勘,描述地質實景
基本地質調查研究,主要為區域地質調查及都會區環境調查工作,目標在掌握我國國土地質環境之現況與變遷,是國土規劃、土地開發利用及環境保育的重要依據。
主要項目為地質圖幅測製、環境與工程地質調查、火山地質調查與其他,如古生物、地層調查。

-
一、地質圖幅測製
地質圖測製是本所之最基本業務,以描述臺灣各區域的地質構造、地層、地史、資源及環境等狀況,做為國土開發或環境保育之依據。
主要工作有:
- 野外地質調查:地質現象描述、記錄、岩石標本採樣等。
- 地質資料分析:圖文研究、標本定年及組構分析等。
- 地質圖編製:資料彙整、繪編各種比例尺地質圖等。
重要成果:
- 民國 63 年完成 25 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
- 民國 75 年完成50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
- 民國 89 年完成50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增修第 2 版。
- 民國 77 年起陸續測製或完成 5 萬分之 1 臺灣本島及離島分區地質圖。
-
二、環境與工程地質調查
運用航遙測影像,並結合空載光達技術產製之高解析度數值地形,判釋與更新全島環境地質資料,另協助因防減災及工程開發所需之應用性地質調查。
主要的工作有:
- 工程地質調查:進行岩石或土壤取樣、試驗分析,並評估地質材料之工程特性、工程建設之基礎性質與可能存在之地工問題。
- 環境地質調查:經由野外調查、遙測影像及高解析度數值地形,判釋山崩、順向坡、潛在大規模崩塌及河岸侵蝕等坡地安全地質資訊。
- 編製各種環境與工程地質圖,並建置資料庫提供相關資訊。
重要成果:
- 民國 81 年起:陸續完成臺北、高雄及其他都會區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調查。
- 民國 91 年起:陸續完成都會區及周緣坡地整合性環境地質調查,建立坡地環境地質基本資料。
- 民國 96 年起:陸續完成高山聚落地區環境地質調查與強化坡地環境地質與防災應用。
- 民國 95 年起:陸續完成易淹水地區上游集水區地質調查及資料庫建置。
- 民國 99 年起:陸續完成全臺空載光達高解析度數值地形製作,進行地質敏感地區、地形與地質特性及地質災害潛勢分析。
- 民國 103 年起:陸續完成全臺第一階段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劃定。
三、火山地質調查
針對臺灣北部地區潛在活火山-大屯火山群與龜山島之各類火山活動徵兆進行長期性觀測分析、背景環境資料蒐集觀測以及廣域性地球物理探測工作,發展年輕火山之活動年代定年研究,以了解臺灣潛在活火山之活動特徵與生命史,作為評估火山災害潛勢的依據。
主要的工作有:
- 臺灣北部火山地區地震觀測
- 大屯火山地球化學與地溫觀測
- 大屯火山地表變形觀測
- 臺灣北部陸海域地區空中磁力探測
- 大屯火山岩石定年研究
重要成果:
- 大屯火山群底下發現的震波低速帶顯示地殼淺部的熱液蘊藏區。由大屯火山地區偶發的震前微小滑移、超長周期地震波、群震等現象可知本區域仍有活躍的火山熱液活動。
- 空中磁力探測資料顯示大屯火山群底下磁性岩層呈東北-西南向之帶狀分布,與區域地質構造方向一致。另新發現數個無顯著地形特徵之高磁區,可能為潛伏或受侵蝕火成岩體。龜山島底下高磁岩體呈圈狀與放射狀分布,圈狀構造直徑達 9 公里。
肆、資源地質調查研究
資源地質調查研究,包括了國內有關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礦產、地下水、溫泉等地質調查工作,目標在掌握我國地質資源的賦存特性,做為未來資源開發與永續發展之參據。
主要調查研究項目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礦產資源地質調查及地下水資源水文地質調查。

-
一、天然氣水合物
為積極尋找我國新興非傳統化石能源,本所自民國 93 年開始推動臺灣西南-南部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區的地質調查研究計畫。
主要調查研究項目如下:
- 賦存區地質調查:利用海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調查工作,瞭解天然氣水合物的分布、儲集、天然氣來源與移棲等地質控制因素。
- 測製與編輯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分布圖及調查報告,發表學術論文,並建置資料庫網站提供相關資訊。
重要成果:
- 綜合各項研究指標顯示,臺灣西南-南部海域在水深500 至 3,000 公尺範圍,約 25,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區域普遍存在天然氣水合物賦存的潛能。調查結果選出 12 個主要探勘好景區,估計其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現地埋藏之天然水合物所含甲烷在 0℃、1 大氣壓條件下的總體積量)的 P50 值(機率 50%)共約 1.58 兆立方公尺。
-
二、礦產資源地質
本所自成立以來,即陸續推動礦產資源調查工作,以配合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之需,調查重點包括金銅礦等金屬礦產及砂石資源等非金屬礦產。
主要工作有:
- 礦產調查研究:包含國內之陸上砂石、海域砂石、金銅礦等賦存區進行資源地質調查與資源潛能評估。
- 民國 105 年度開始推動臺灣東北海域礦產資源潛能調查之中長程科技發展計畫。
重要成果:
- 民國 71 至 78 年:完成臺灣地區陸上砂石資源的調查研究。
- 民國 80 至 85 年:完成臺灣周圍海域砂石資源調查。
- 民國 84 年至 90 年:完成頭城金面山鉛鋅銅礦的調查研究。
- 民國 87 至 91 年:完成金瓜石銅金礦床之再評估,發現較深處有淺溫低硫化型金礦脈的賦存。
- 民國 105 年:在東北海域的南沖繩海槽區實施調查,確認在第四與那國海丘附近地區具有熱液噴泉及礦物隆堆的分布,並具有銀、銻、銅、鋅、鉛的礦化現象。
-
三、水文地質
地下水為臺灣地區重要水資源,水文地質調查資料為水資源開發及保育規劃之主要依據,因此本所自民國81年起即推動平原地區水文地質調查;96年起更將調查範圍擴及山區水資源調查,逐步建立我國整體的水文地質觀測系統。
主要工作有:
- 平原地區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工作:釐定各地下水區水文地質分層架構並建立地下水概念模型,劃定地下水主要補注區範圍,並依法劃設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
- 山區水文地質調查與地下水資源蘊藏評估。
- 建立水文地質資料庫,提供查詢使用。
重要成果:
- 民國 81 至 97 年:完成臺灣地下水區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 民國 96 年至 106 年:完成臺灣中段與南段山區水文地質調查。
- 民國 103 年至 105 年:完成濁水溪沖積扇、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臺北盆地、臺中盆地與嘉南平原等6個區域,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設公告作業。
伍、地質災害調查研究─廣布監測技術,天羅地網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調查研究,泛指對自然或人為引發之地震、火山、斷層活動、山崩、地滑、地層下陷、海岸變遷,或其他地質活動所造成之災害。
本所為瞭解可能引發災害之地質作用的分布區,以及引發災害的潛勢,積極從事地質災害調查研究,以提供政府防災及救災計畫參考,減輕地質災害的威脅。
主要調查研究項目為活動斷層調查、山崩及潛在大規模崩塌調查、土壤液化及其他(如地層下陷、海岸侵蝕、海嘯及火山地質災害等調查)。

-
一、活動斷層
臺灣地區災害性地震肇因於斷層活動,本所為瞭解斷層性質及其再現週期,自民國86年起進行活動斷層調查。
主要工作有:
- 活動斷層調查:利用野外地質調查、大地測量、鑽井、地電阻、透地雷達、震測及槽溝開挖等方式進行斷層調查。
- 活動斷層監測:利用監測相關技術,如井下應變儀、環境化學氣體連續監測、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精密水準測量及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等,觀測斷層活動性。
- 斷層活動潛勢分析:利用斷層長度、活動週期及最後一次活動時間、長期滑移速率等參數評估活動斷層潛勢。
- 活動斷層資訊查詢服務:整合活動斷層地質調查與大地測量資料,以空間資料庫供應資料服務,提供各界查詢。
重要成果:
- 民國 87 年:完成 50 萬分之 1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及說明書。
- 民國 88 年:完成 921 地震地質調查報告和地表破裂分布圖。
- 民國 89 年:完成 50 萬分之 1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及說明書第 2 版。
- 民國 96 年:完成臺灣西南部及北部 2 萬 5 千分之 1 活動斷層條帶圖及說明書。
- 民國 97 年:完成臺灣中部 2 萬 5 千分之 1 活動斷層條帶圖及說明書。
- 民國 98 年:完成臺灣東部與南部 2 萬 5 千分之 1 活動斷層條帶圖及說明書
- 民國 101 年:完成 50 萬分之 1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及說明書 2012 版。
-
二、山崩及潛在大規模崩塌地質
臺灣地區有2/3以上為山坡地,部分都會區周緣也都為山坡地環繞,在地形陡峭及地質構造複雜的自然環境下,容易在地震、豪雨、侵蝕與風化作用後產生土砂災害。本所自民國88年起投注大量心力進行相關調查工作。
主要工作有:
- 調查分析:進行山崩航照判釋、高解析度數值地形判釋潛在大規模崩塌及野外地質查核工作。
- 潛勢評估:運用地理資訊系統及統計分析方法,整合現地調查結果及相關地形與地質資料,建立山崩潛勢分析模式。
- 編製山崩地質分布圖及潛感圖。
重要成果:
- 民國 88 至 95 年:完成臺灣山崩調查與危險度評估。
- 民國 91 至 93 年:完成集集地震引發之山崩地區地質調查。
- 民國 96 至 99 年:地質敏感區災害潛勢評估與監測。
- 民國 95 至 102 年:完成易淹水地區上游集水區地質調查及資料庫建置。
- 民國 99 至 104 年:完成莫拉克風災後高解析度空載光達數值地形製作與推動潛在大規模崩塌調查。
- 民國 100 至 103 年:強化坡地環境地質與防災應用。
-
三、土壤液化
臺灣處於板塊交界,地震活動頻繁,可能在地下水位較高且沉積物鬆散的平原地區,因強震而引發土壤液化現象。本所自 99 年起持續建構三維防災地質資訊,彙製防災地質圖。105 年 2 月 6 日發生美濃地震在臺南地區發生土壤液化,造成了大範圍的地表土層塌陷及建物損壞,使得土壤液化問題受到重視,並陸續公開土壤液化潛勢資訊。
主要工作有:
- 補充地質鑽探。
- 土壤液化潛勢分析評估。
- 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圖資繪製。
-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重要成果:
- 民國 102 年:完成臺北、高雄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調查與分析。
- 民國 105 年:完成宜蘭、新竹、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屏東等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調查與分析。
- 民國 105 年:公開全臺土壤液化潛勢圖資,建立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陸、地質資訊服務
本所向來重視地質調查成果之出版、典藏及資訊化,以提供各項工程建設參考及民眾地質知識解惑之應用,近年來積極布設全新的知識網絡及雲端環境,使得地質資訊服務範疇及品質全面升級。
整體服務綜合歸納成三大項目有出版品及教材、推廣及展示、資料查詢及供應。
-
一、出版品及教材
本所除了將地質調查成果製成紙本或電子出版品供人閱讀,廣為地質相關領域人員、圖書館或資料中心收藏外,也在近年產出許多科普性教材,擴大了閱讀及使用群,讓更多民眾瞭解地質之知識。
地質出版品及教材之類別有:
- 地圖:臺灣地質圖、臺灣區域地質圖等。
- 書刊:年報、彙刊、特刊、地質季刊、專書、叢書、論文集、手冊等。
- 多媒體:影片、互動遊戲、模型或機具等。
- 文創產品:月曆、卡片、海報、文宣品等。
二、地質推廣及展示
本所多年來維持多重空間典藏地質書刊、標本、岩心及其他實體地質資料,以方便各界參觀、諮詢及利用;在 101 年興起地質知識網絡方針後,又結合了國家環境教育政策,建立新型態的推廣及展示模式,提供全國民眾體驗,以求達到「營造地質學習情境,建立地質生活圈」之目標。
其模式可分常設型及行動型等二大類:
- 常設型推廣:大部分設置於本所內部,包括地質圖書室、岩心資料館、主題實驗室,以及地質多媒體展示場等,開放社會大眾前來參訪。
- 行動型推廣:透過跨域合作,於全國各地擇適當場域,為民眾建立地質知識漂、創意地質旅遊等學習體驗,大幅提升地質知識的親和性與服務成效。




三、資料查詢及供應
本所結合了電腦設備、資料庫、地理資訊系統及網路等技術,進行地質資料數位化與傳播服務,方便各界查詢流通。近年來導入更先進之空間資訊及資訊管理技術,深化整合地質資料、知識及資訊,整體策略如下:
- 持續建置地質行政系統及地質資料庫,承先啟後永續營運地質資料。
- 設計視覺化的效果,呈現最新地質資訊。
- 在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之要求下,善用網站、APP、社群臉書等工具,強化智慧、定位、行動等功能,提供各種地質資料的查詢平台。
- 開設教育訓練課程或展示場域,引導民眾善加利用。
重要成果:
- 民國 102 年:完成臺北、高雄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調查與分析。
- 民國 105 年:完成宜蘭、新竹、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屏東等都會區土壤液化潛勢調查與分析。
- 民國 105 年:公開全臺土壤液化潛勢圖資,建立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

柒、未來展望
地質調查工作主要是要掌控地質狀況,以做為工程設計及環境保育等工作的基礎。隨著環境變遷,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今後將秉持下列 6 項策略推動業務:
- 因應當前社會需求,主導國家地質政策,規劃重要的地質調查項目,如人口密集區之防災研究等。
- 加強國際交流及國內學術合作,引進創新思維及技術策略聯盟推動各項計畫。
- 橫跨地球科學領域分工合作,共同面臨新能源探勘開發、核能廢料安全處置、二氧化碳地下封存、地球環境變遷預測等課題。
- 整合地質調查研究成果,創造加值性及永續性的地質資料庫。
- 推廣地質資訊應用,建立精確及可信的政府決策支援系統。
- 推動地質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與環境的永續發展。
捌、歷史沿革
年度 | 大事紀 |
---|---|
民國 5 年 | 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北平成立,隸屬工商部,丁文江為首任所長。 |
民國 25 年 | 中央地質調查所遷移南京,屬經濟部。 |
民國 35 年 | 臺灣地區成立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北投),所長為畢慶昌。 |
民國 38 年 | 中央政府遷臺,地質工作改由臺灣省地質調查所繼續執行。 |
民國 63 年 | 完成 25 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 |
民國 66 年 | 11 月 4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本所組織條例,11 月 15 日經總統令公布施行。 |
民國 67 年 | 11 月 20 日本所恢復成立,同時裁併臺灣省地質調查所,並於 12 月遷至臺北市仁愛路,首任所長由徐鐵良先生擔任。 |
民國 68 年 | 啟動 5 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幅編製之長期計畫。 |
民國 69 年 | 啟動臺灣坡地社區工程地質調查與探勘 10 年計畫。 |
民國72年 | 2 月 26 日地質研究館(現址)落成,人員設備於 5 月 25 日遷入,12 月詹新甫就任第 2 任所長。 |
民國 75 年 | 完成 50 萬分之 1 臺灣地質圖第 1 版。 |
民國 77 年 | 4月1 日黃敦友就任第 3 任所長;完成 5 萬分之 1 地質圖幅第 1 號-臺北。 |
民國 81 年 | 啟動「臺北盆地地下地質與工程環境綜合調查研究」及「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啟用「地質標本陳列館」。啟用第 1 套辦公室自動化系統「地質圖書管理網路系統」。 |
民國 82 年 | 完成中央山脈第 1 張地質圖-5 萬分之 1 地質圖幅第第 27 號-大禹嶺。 |
民國 83 年 | 2 月 1 日黃敦友榮退,由副所長簡芳欽接任第 4 任所長。12 月 9 日訂定非都市土地用地變更審查作業程序。 |
民國 84 年 | 6 月 30 日本所「10 年政策發展計畫網要草案」奉經濟部核定,確立未來 10 年發展方針。 |
民國 85 年 | 6月3日啟用本所網際網路。11 月 6 日行政院核定地質資料蒐集管理辦法,經濟部發布施行。 |
民國 86 年 | 8 月 18 日溫妮颱風造成林肯大郡順向坡滑動災害,地質安全引發社會重視,11 月 18 日完成首版「地質法草案」。 |
民國 87 年 | 1 月 16 日所長簡芳欽屆齡退休,3 月 21 日陳肇夏就任第 5 任所長。6 月 29 日岩心資料館落成啟用,水文地質組遷入,岩心陸續上架。 |
民國 88 年 | 6 月 1 日黃奇瑜就任副所長。6 月 7 日啟用本所 internet 內網。9 月 21 日南投集集發生規模 7.3 地震,本所全力赴災區並配合政府勘災工作進行地質調查。11 月 12 日完成車籠埔斷層沿線地表破裂位置圖。 |
民國 89 年 | 6 月 1 日環境與工程地質組長林朝宗晉升副所長。12 月 26 日出版 50 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第 2 版。 |
民國 90 年 | 5 月 16 日所長陳肇夏退休,由副所長林朝宗暫代。7 月 13 日桃芝颱風災害,本所全力進行山崩土石流地質調查。 |
民國 91 年 | 5 月 13 日林朝宗就任第 6 屆所長,賴典章就任副所長。9 月 16 日行政院審查通過「全國地質調查方案」。9 月 18 日行政院核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審議委員會設置要點」修正案。 |
民國 92 年 | 1 月 17 日行政院游錫堃院長指示「南投縣竹山鎮車籠埔斷層槽溝」規劃做為博物館。 |
民國 93 年 | 1 月 12 日完成本所基地綠色建築改善工程。11 月 10 日「地質標本展示中心」遷移岩心資料館5樓啟用,取代原地質標本館。 |
民國 94 年 | 2 月 12 日「地質法草案」重行送行政院轉請立法院審議。 |
民國 95 年 | 2 月 23 日辦理「地質法草案第7條及第9條條文公聽會」廣徵意見。 |
民國 96 年 | 2 月 13 副所長賴典章榮退。3 月 15 日主任秘書江崇榮調升本所副所長。5 月 7 日地質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
民國 99 年 | 11 月 16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地質法。12 月 8 日總統令公布制定地質法。 |
民國 100 年 | 12 月 1 日地質法施行日(行政院 100 年 11 月 17 日院臺經字 1000056389 號令)。 |
民國 102 年 | 3 月 1 日林所長朝宗退休,江副所長崇榮代理所長職務。 |
民國 103 年 | 1 月 20 日首次公告地質敏感區。4 月 30 日代理所長江崇榮調升本所第七屆所長。6 月 9 日主任秘書謝凱旋調升本所副所長。 |
民國 105 年 | 12 月 29 日完成全國地質敏感區的劃定公告,包括 4 類 54 項地質敏感區,分布於 20 個縣市,250 個鄉鎮市區,面積總計約 5,287 平方公里,揭露重要地質敏感區資訊,提供防災及保育參據。 |
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研究館興建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