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玻璃質、隱晶質、全晶質?
更新日期 : 2023-02-10
資料來源 : 區域地質組
瀏覽人次:20111
高熱岩漿冷卻形成固體岩時,如果冷卻時間很短,岩漿中礦物的原子沒有充足時間依結晶構造排列生長,就會形成極為細微的顆粒不規則聚集,有如玻璃之結構,就稱為「玻璃質」,此時所有礦物種類無法以顯微鏡或任何儀器辨視。
若是岩漿冷卻時間稍長,礦物之原子可進行規則排列,但是無充分時間完成生長,此時形成之岩石稱為「隱晶質」,其礦物無法用肉眼或低倍顯微鏡辨視,但可用更精密之高倍顯微鏡或X光繞射儀辨別種類。
當岩槳有充分時間生長,原子可進行規則排列,礦物晶形可完全生長,此時岩石形成,其礦物顆粒大,具有結晶外形,用肉眼或低倍顯微鏡可辨視,則稱為「全晶質」。
三種不同結構之岩石舉例如下:
玻璃質:常見於一般海洋底玄武岩;因岩漿與海水接觸,冷卻急速。
隱晶質:澎湖玄武岩;為陸上噴發,冷卻時間稍長,但仍冷卻快速,礦物顆粒細小。
全晶質:金門花崗岩;礦物顆粒粗,岩漿在地下深部慢慢冷卻,礦物生長時間充裕。
註:此三種岩石為典型範例,然而許多火成岩之結構為二種混合,決定於岩漿存在環境之溫度條件。
更多的資訊,可利用臺灣地質知識服務網查詢。
相關連結